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求撰集古今文字表 北魏 · 江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五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盖是史颉之遗法也。
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使下杜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敝从之受。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
三曰篆书,云小篆也;
四曰佐书,秦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
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
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
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书也。
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
陈留邯郸淳亦与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以书教诸皇子
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
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需儿》,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书》曰:「子欲观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
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
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罢不能。
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
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
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
书生五人,专令抄写。
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证议疑隐,庶无纰缪。
所撰名目,伏听明旨(《魏书·江式传》,又见《北史》三十四。)
伏阙上书理清河王 北魏 · 韩子熙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一
窃惟故主太傅清河王,职综枢衡,位居论道,尽忠贞以奉公,竭心膂以事国,自先皇崩殂,陛下冲幼,负扆当朝,义同分陕。
宋维反常小子,性若青蝇,污白点黑,谗佞是务,以元叉皇姨之婿,权势攸归,遂相附托,规求荣利,共结图谋,坐生眉眼,诬告国王,枉以大逆。
赖明明在上,赫赫临下,泥渍自消,玉质还洁。
谨案律文: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
遂无罪,出为大郡,刑赏僭差,朝野怪愕。
若非宋维为计,岂得全其身命,方抚千里?
王以权在宠家,尘谤纷杂,恭慎之心,逾深逾厉,去其本宅,移住殿西,阖门静守,亲宾阻绝。
于时吏部咨禀刘腾,奏其弟官,郡戍兼补。
及经内呈,为王驳退。
由此生嫌,私深怨怒,遂乃擅废太后,离隔二宫,掠拷胡定,诬王行毒,含龄戴发,莫不悲惋。
及会公卿,议王之罪,菲不俛眉饮气,唯咨是从。
仆射游肇,亢言厉气,发愤成疾,为王致死。
王之忠诚款笃,节义纯贞,非但蕴藏胸襟,实乃形于文翰,搜括史传,撰《显忠录》,区目十篇,分卷二十。
既欲彰忠心于万代,岂可为逆乱于一朝。
乞追遗志,足明丹款。
籍宠姻戚,恃握兵马,无君之心,实怀皂白。
擅废太后,枉害国王,生杀之柄,不由陛下,赏罚之诏,一出于
名藩重地,皆其亲党,京官要任,必其心腹。
中山王熙本兴义兵,不图神器,戮其大逆,合门灭尽,遂令元略南奔,为国巨患。
奚康生国之猛将,尽忠弃市。
其馀枉被屠戮者,不可称数。
缘此普天丧气,匝地愤伤。
致使朔陇猖狂,历岁为乱,荆徐蠢动,职是之由。
赵高秉秦,令关东鼎沸,今元叉执权,使四方云扰。
自古及今,竹帛所载,贼子乱臣,莫此为甚。
开逆之始,起自宋维,成祸之末,良由腾矣。
而令凶徒奸党,迭相树置,高官厚禄,任情自取,非但臣等痛恨终身,抑为圣朝怀惭负愧。
以臣赤心㥪娄之见,宜枭诸两观,洿其舍庐,腾合斫棺斩骸,沉其五族。
上谢天人幽隔之愤,下报忠臣冤酷之痛。
方乃崇亚三事,委以枢端,所谓虎也更傅其翼。
朝野切齿,遐迩扼腕。
蔓草难除,去之宜尽。
臣历观旷代,缅追振古,当断不断,其祸更生。
猜忍,更居衡要。
臣中宵九叹,窃以寒心,实愿宸鉴,早为之所。
臣等潜伏闾阎,于兹六载,旦号白日,夕泣星辰,叩地寂寥,呼天无响。
卫野纳肝,秦庭夜哭,千古之痛,何足相比。
今幸遇陛下睿圣,亲览万几,太后仁明,更抚四海,臣等敢指阙披陈,乞报冤毒(《魏书·韩麒麟附传》。灵太后反政,子熙与怿中大夫刘定兴、学官傅灵檦、宾客子慎伏阙上书。)
改封东平王略诏孝昌二年六月丙子 北魏 · 元诩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一
刘苍好善,利建东平曹植能文,大启陈国,是用声彪磐石,义郁维城。
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蕃华,门勋夙著,内润外朗,兄弟伟如。
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往虽弛担为梁,今便言旋诣阙,有志有节,能始能终。
方传美丹青,悬诸日月。
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故封义阳王
然国边地,寓食他邑,求之二三,未为尽善。
宜比德均封,追芳曩烈。
改封东平王,户数如前(《洛阳伽蓝记》)
长安县陇州刺史王府君神道碑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
闻才不必用。
庆有必钟。
尽滞或牵于时。
首正终会于古。
故志气也。
不谋于食。
而谋于道。
生禄也。
不在其身。
即在其子。
始终备致。
后起追褒。
谋翼孔彰。
前循迈种。
互体相发。
他日同时。
哀荣大来。
幽明通感。
长河一曲。
所以端其浚源。
高山四成。
所以极其层阜。
粤未可测巳。
府君讳行果
字某
太原晋阳人也。
其先柢于喾稷。
干于季文
枝于剪离。
条于吉骏。
代关绝史。
朝弗旷官。
自古及今。
令名不去。
六代祖睿。
后魏尚书令中山王太宰
谥曰宣
五代祖袭。
吏部尚书中山王
谥曰惠
高祖忻。
散骑常侍肆州刺史
谥曰穆
曾祖子景。
徐州别驾北豫州司马
祖元季府君
属隋政分崩。
贤人伏匿。
誓言避地。
执心葆光。
迫以族弟本州。
远虑物义。
大中正开府仪同三司
考有方府君
皇朝岷州刺史
皆宠义从礼。
尊仁依信。
增业以行道。
兼济以守官。
府君閒气茂灵。
上德纯粹。
风度简旷。
神情秀拔。
衣冠礼乐。
超等出徒。
博达聪明。
举众敌国。
无成足乎多艺。
不器非其一名。
读圣人之书。
上将
每及忠公大节。
孝友至情。
大息户庭。
垂涕枕席。
怃然有开物致君之意。
立德显亲之心。
皇士目之。
通才许之。
好仁从田苏之游。
求已慕蔺生之义。
至于手画耳听。
口诵目数。
覆碑背局。
答难赋诗。
公每屑
人所服者。
弱冠以方闻授润州司兵参军事。
自顷上官养求。
同寀侵欲。
或专咨俭啬。
或怀其安荒。
一觏礼容。
载敷先训。
不俟宪矩。
若对神明。
信所谓正刺邪。
德形物。
至于此也。
未几。
岷州府君忧。
七日绝浆。
三年庐墓。
泣变青柏
祥臻素乌。
野老明徵。
邦牧表异。
府君泣面而视。
沥肝而言曰。
所不死者。
恐贻慈母痛悼。
岂愿居单外。
买声名。
叩头止之。
外除宋州司户参军
日者甫无水虎。
土有凶年。
奸吏舞文。
诡随毕赋。
诛求公聚。
作为赒给者。
习为常
府君位其农郊。
什其居室。
正之以法。
纠之以词。
勿言宽征。
足革旧染。
议者以为平宰社肉。
武习宫人
一荒知
百为有典矣。
总章岁。
驹丽负海欺天。
国家汎舟讨罚。
衔急宣之明命。
济悬军之见粮。
董其转输。
举于干职。
是役也繄公。
长安
无何。
丁太夫人艰。
礼异于经。
毁甚于昔。
且二尊孝等。
偏罚事殊。
往顾慈亲。
今极真性。
临穴号叫。
仰天殒绝。
呜呼孝欤。
春秋三十有七。
夫经德而夭。
代人所悲。
执丧而灭。
锡类所痛。
有一于此。
则可以束名教。
感人伦。
况兼而极乎。
夫人中山甄氏。
雍州丰崇府左别将黄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行府君之息女。
嫔有令言。
母有彝则。
从夫德贵。
子业崇
力迁于山。
祔同于穴。
粤以景龙三年岁次巳酉十一月庚寅朔十三日壬寅
合葬于洛阳清风乡之原。
礼也。
长子晙。
慷慨英达。
激扬忠孝。
诵习文忠。
昭宣干略。
元宰经国。
上将视师。
申通明之伟才。
竭寅亮之诚节。
其志如石。
其心如丹。
五间三连。
少籍多得。
空始(一作细疑)无所逞其计。
合散无所用其锋。
李牧十年。
武侯七纵。
尽兵声于河外。
扬主威于海滨。
三士列其多备。
九原备其光宠。
开元十一年九月八日制曰。
存树其名。
没而不朽。
缅怀褒饰。
宏是典章。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行果。
粹灵诞和。
敏德成器。
高节夙著。
盛名有归。
雅志未伸。
促龄永谢。
象贤之美。
不展于亨衢。
而积善之徵。
克崇于后嗣。
岁纪方邈。
徽猷自远。
宜申宠赠。
使持节陇州诸军事陇州刺史
勋如故。
次子曔。
汾州永寿宰。
神和体正。
经明行修。
有角无齿。
惟天之道。
与才不寿。
匪身之辜。
兄也孔怀。
缅然增感。
愿述先德。
克赞丰碑。
高燥有以壮孝心。
樵苏有以敬贤墓。
其词曰。
德不孤。
庆有续。
迹时晦。
贤必复。
名实才
尊匪禄。
博技艺。
穷简
耳暂闻。
心以蓄。
手未止。
目犹逐。
碑可背。
奕能覆。
坐啸委。
行道勖。
孝深至。
灭太蹙。
奖教义。
扬雅俗。
位尝卑。
龄虽促。
推仁信。
致戬谷。
钟令子。
发华族。
武威
广文囿。
经庙堂。
扫边服。
昭皇考。
赠丹毂。
臣义著。
子道足。
哀且荣。
幽既烛。
考罔巳。
性相属。
碑乃建。
神所福。